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处工作总结
作者: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0年6月12日

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处工作总结

当2020年怀抱勃勃生机赫然拉开帷幕之际,我们依然沉浸在不变的忙碌、扎实、严谨、奋进旋律的回响之中。回顾教学处一学期的工作与成绩,简要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工作重点

(一)持续规范精准,为“质量保障”递交答卷

1. 计划引领,凸显“实效”

古人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学校教学处工作而言,如何依章据制、有序开展,制定好各项工作的计划、方案是万事的基石。因此,本学期初,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教学处的成员一同研商,制定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学期计划,并以次为据,组织8个教研大组以学校“开架教学”的理念为引领,立足学科特点,以主题式课例研修为载体,各学科研究的主题与“开架”教学文化的创建相结合,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维度为立足点,确立了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制定、修改配套落实重点工作、突显学科特色的教研组计划,保障学校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有效落实。

学期初,各教研组组长以“牵头人”形式带领全组成员开展主题研究,将研究任务落实到备课组。通过课堂实践、评议、反思,不断推进研究进度。教学处也4次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及时沟通、商量、反馈学科研究进程,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意识和工作执行力。在期末的总结会上,各教研组也分享了各自研究的案例、成果。形成了如下的研修的模式。

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不断实践连环跟进
分析评议形成策略
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解读任务集体分工
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2. 紧抓检查,强化“规范”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定时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标准》和《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为指导,树立正确教育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进一步聚焦课堂,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重要项目的有效评价、校内调研等手段,从五环节入手,(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规范日常检查、及时反馈,强化数据分析;以一点带动教学环节的全面提升,最终提高质量。

(1)抓备课细致。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教学处对本校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检查了三次,着重对教师的调整方案和教后反思进行检查,多数教师的备课体现了个性化和特色化,教案书写规范,调整方案到位,教后反思详细。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课堂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与场所。我们都有一种共识:提高课堂35分钟的效益,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继续采用推门听课制度和实践课(相约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促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处成员听课情况汇总如下:

姓名

总节数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陈静(语)

24

9

14

1

0

彭洁(语)

32

16

14

2

0

伏永华(数)

18

5

8

5

0

潘雨露(英)

26

12

11

3

0

伏永华(综合)

24

7

14

3

0

统计汇总

124

49

39.5%

61

49.2%

14

11.3%

0

(3)抓作业批改。本学期,根据学校作业批改的要求,运用全样本检查、激励等措施,对各科作业批改情况抽查了1次,及时将问题与相关教师沟通,并作好后续的跟进,同时,将优秀教师的作业批改方法与过程,“晒”给大家,提供全体教师学习、交流,从而进一步规范作业改的规范性,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4)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定时、定点落实放学后的补缺补差工作。本学期期中,爱心补习班迎来了一次变革——

一方面是扩容,即三到五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从原计划拟定人数(数学180人;英语103人;语文183人)到中期增加人数(数学219人;英语218人;语文225人),将不稳定、待提高的学生安排进入爱心班,力求关注个体,托稳底部,提升质量。

另一方面是新增,即开设二年级爱心补习班(数学84人;英语80人;语文70人),将学习有障碍、家长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安排进入爱心班,力求完成作业、培养习惯,夯实基础。

通过一阶段的试行,“爱心班”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生的学业质量也有了保障。

(5)抓教后评价。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继续抓实教后评价。

① “花儿朵朵”——落实等第评价

学校在与晓信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的基础上,依据上学年评价平台的使用应验,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本册教材,试运经验,及时修改、制定本学年的单元评价指标,完成全学科指标的制定。重点完成3——5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的配套评价,并完善基于多维度的大数据的评价系统。

为保障评价系统的常态化使用,教学处落实了3阶段的指导与检查,即期初(集体平台试用)、期中(检查评价进度)和期末(制定选择评语指标),使教师评价指标的录入、课堂评价实施和评价报告的生成能顺利落地。

12月底,顺利完成了积分兑换互通,即“花儿朵朵  绽放精彩”网络积分兑换,次月兑换奖品的流程。

期末,数据累计后,每个孩子的长处、不足以及每项指标的分析也通过大数据一目了然。全学科的学科评价报告,成功以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家长,体现了技术为科学评价助力。

②“深瞳优学”——分析学业成果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教学处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旨,依托大数据的手段,继续借助《深瞳优学》评价系统,对学生的阶段练习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并对《深瞳优学》的新功能——错题库的功能使用,进行了一次全员培训。

近2年的时间,从试用到普及,从管理分析到每位教学者的个性诊断。实现了从整体到个体的诊断细化。帮助我们从年级、班级2个层面,正确率统计、能力水平评价、后续改进途径等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在不同模块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表现情况以及暴露出的短板,从而帮助每一位教师科学诊断、全面分析,找到提升教与学质量的突破口。

期末,教学处也引导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以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关注点,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保留确定了3类奖项:“赏心悦目”作业奖;答题正确“汉字王”、“计算王”、“单词王”;“优异等第”学员奖,以表彰学生在一学期里的突出表现,累计近300位学生得到表彰。

3. 注重青培,深化“学习”

学校作为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努力结合学校工作,把培养职初期教师作为抓手,提高2年期内新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一对一师徒带教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克服自身弱点,逐步走向成熟。面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学校利用业务学习的有利时机,为他们举行专题培训活动。期末,7位青年教师均得到了师傅的认可,汇报课得到了领导、专家的好评。

同时,依托区学科工作室、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的研修力量,为5年期内的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通过“走出去”的研修模式,使之在教材研读、作业设计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助力各项活动,为“学生发展”书写长卷

1、家长开放日

学校依据家长建议,进一步延伸了家长开放日内涵。有全校家长均可参加的“70载光阴如歌 看足够辉煌巨变”主题活动、少代会闭幕仪式、随班听课、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和“科技节”系列活动;有全体一年级家长参加的“丹桂飘香 雏苗渐长”开放日活动;有四年级部分家长观摩的外教课程。一系列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示学校工作,加强家校的联系与合作,更期望满足家长,更多走进学校,参与班级活动的愿望,为家校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学校结合学生发展,组织了“必选”结合2次家长接待。12月中、下旬的全体家长会(要求每一位家长必须参加)和期末的家长接待(有需求的家长选择参加)。期望零距离的真诚沟通,为学生健康成长聚集合力。

2. “4 + 2 ”体育运动

作为试点校,遵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认真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建设,全校继续实行体育课“4加2”上课模式,凸显体育项目开展的特色,制定各年级实施分类的锻炼目标,创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专项项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年级

项目

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一年级

Mini网球

全体

体育健身(新增1节)+体育活动(1节)

2节连上

外聘

二年级

舞蹈

全体

丛雪茹


三年级

足球

全体

外聘


四年级

花式跳绳

全体

外聘


五年级

篮球

全体

陈林蓉


为使“4+2”课程有效落实,学生的锻炼时间得到保障,教学处与体育组不断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就课时安排、场地、锻炼内容,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室内训练设计等具体问题进行调整,真正达到课时保障,人人锻炼、风雨无碍的练习目标。在迎接上海市学校体育专项评估中获得好评。

3. 绿色指标测评

本学期11月,学校参加了上海市绿色指标测评。

检测开始前,教学处分管教导教导、学籍和管理老师与学科教师认真研读测评要求,做好前期场地安排,数据统计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做好预案,保障测评流程安排合理、科学。检测中,规范流程,确保学生的测评成绩真实。检测后,如期完成后续学生、家长与老师的问卷等反馈。

4.书法名家进课堂项目

为了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进一步彰显武小“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的特色,学校精心打造了一间90平方米的书法专用教室。无论是媒体配备、课桌布局,还是背景对联、四壁装饰,都营造出“墨香致远”的文化意境。自本学期11月中旬开始,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每周由2位书法专职教师走进课堂,利用写字课的时间,给三、四年级12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们带来一节既有趣又专业的书法课。

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运笔方法,掌握运腕方式。借助电子设备,学生可直接共享老师的桌面。通过现场展位,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老师如何运笔写字。课后,通过“墨舟书法小程序”,学生完成作业上传,教师进行适时批阅。

期望传统文化精髓能滋养学生,让汉字书法之美在武小的土壤盛放。

(三)突出顶层设计,为“研修品牌”铺展画卷

1. 启动“WN.启航”计划

本学期,学校在传承“打造升级版学堂”的教研品牌的基础上,结合语文、道法学科部编教材全面实施的背景,以及青年教师逐年增多的实情,聚焦“教材学习与领悟”、“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构建与设计”等教学核心,启动“WN.启航”计划。

(1)延续“升级版学堂”活动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延续上学年的方法:所有的武宁人则一起助力,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手段,为青年人搭平台、造机会。从而使校本研修实现“导师引领,团队成长”的造血功能。

本学期,新增“备课组”的展示,共开展了3场打造升级版学堂——每月主打星活动:

9月,陈敏霞老师执教《50米*2分钟往返跑》, 体育学科团队展示主题《酷跑校园,“武”彩你我他》;

11月,都睿老师执教《比较各种纺织物材料》,自然组团队展示主题《基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实践与思考》;

12月,卞雯珺老师执教《小狐狸分奶酪》,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团队展示主题《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随着活动的进程,全体教师均在“UMU学习平台”上完成研修问题的解答,活动启示的分享。

最后,由教研员对课堂教学、团队研修做出分析与点评。专家的总结,无疑为学校的学科研修准确把脉,使得教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扬长避短,向着正确的方向,找到准确的方法,提升研修的品质。

一学期的“每月主打星”活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有效地表现出来。在这个宽松的人与文本、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的氛围中,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受训者,而是参与者,合作者。这个舞台上,是校本培训的最佳场所;是经验交流的最好平台;是问题探讨的最实沙龙;更是学校发展的最重砝码。

(2)增设“统编学科”研修活动

聚焦统编教材涉及的语文、道法学科的教与学的开展。旨在通过为期2年的校本研修,让老师们把握教材,立稳讲台;提升素养,专业发展;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石,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语文、道法学科能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保证一次集体教研,共同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案、反思、练习)、资源共享(课件制作、整理、收集)评价设计(单元过程性评价和书面评价)。完成3次线上观课、评课活动。

同时,3——5年级语文组安排1次统一的讲座的学习,即收听步根海老师《任务情景下的文本解读》的报告。

2.“智慧沙龙”

本学期,我们不断延伸“智慧沙龙”活动,继续开展主题为“武彩成长记”的青年教师培训系列活动。

集体活动:

本学期,开展了关于“学程包制作”的信息技术培训、竞赛活动;继续开展“我是故事大王”的讲故事活动。截至学期结束,讲故事活动开展了7次,其中孙怡莹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郭海燕老师的《逃家小兔》均尝试了同步直播,以及“泰克云”的回放,使得此项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向更多喜欢阅读的学生与关心学生成长的家长开放,每一次故事的收看率均在1000次以上,收到了较好的反响。

分组活动:

在6位导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每月定时开展学科研修活动:聆听专家报告外出听课;区级工作室教学;案例撰写指导;学科基本要求的研学等。

这样的活动安排,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更使得学生能在故事中获得心灵的滋润,可谓一箭双雕!

(四)推进项目进程,为“内驱发展”呈现案卷

1. 作业网络备案

2018年6月,学校入选区级“书面作业一级备案”项目校。本学期,3——5年级语文学科使用了统编教材,因此,语文3个备课组继续积极开展周作业的实践研究,每个备课组均完成第一学期的4——5周的作业设计,并发布在相关的平台上,与全区教师分享了“武宁的智慧”。

2. “教学评优”项目

为了积极推动第四届“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的开展,聚焦教师专业发展, 加速课堂教学转型, 本学期教学处组织英语学科、体育学科4位教师参加了区级教师专业能力复赛评优活动,

组员们共同夯实理论,共同设计方案,共同研磨课堂,以比赛为契机,不断成长,最终,最终王天蕴、陈敏霞老师进入决赛。

这次教学评优活动虽然已圆满结束,但我们的教学研讨工作将会常抓不懈。相信老师们都会以教学评活动为契机,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信息化教育”项目

(1)数字教材

本学期,是我校参与市重点科研项目《小学数字化教材的实践与研究》的第二轮实践研究。

在上一轮的实践基础上,期初依据以数学为重点学科的研究计划,落实了数学、语文学科共计4个班级数字教材的常态化实践,即。定期课堂使用(每周至少一次),进一步挖掘教材的信息化因素,探索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梳理能充分体现“信息手段优化课堂实效”的课前(新知导入)、课中(课堂提问)、课后(练习设计、作业布置)各环节的策略研究,确立总结校本特色的常态应用模型:以“丰富资源支持”为核心的自主学习。一阶段的项目实施,借助“数字化教材”项目的推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日益提升。

学期末,完成了以语文、数学学科常态应用模型分析案例2份,以及技术反馈2篇。

(2)智慧课堂

本学期,数字智慧课堂项目的各项工作更加趋于常态化和稳定化发展,涉及学科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探究和自然等六门学科,参与人员继续在邓俊校长和潘雨露教导的领衔下,分别在课例撰写,Ipad助力课堂教学,以及第一届上海市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展示等领域投入了努力和研究。

本学期在项目组与“智青春团队” 内开展了信息化课例比赛,分别评选出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

教师们在各类信息技术大赛中,也取得了佳绩:英语智慧沙龙团队(作品名称《Festivals in China》)获市教学资源制作能手一等奖;王海綦获2019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交流展示活动基础教育组工具案例二等奖;钟浩祺获2019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交流展示活动微课二等奖;王学静荣获普陀区第一届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展示活动教学课评比一等奖。

4.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成长认证

本学期11月21日,学校接受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成长认证。

教学处精心安排了语文、数学与道德与法治3节基础型课,体现“学生本位、适应差异、自主发展、开放多元”的开架理念。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自得其乐、自信表现各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教师们就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亦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二、下学期工作设想

1. 严格遵循《小学中高年段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继续完善校本特色的“花儿朵朵平台”的学科指标修订定;根据语文学科统一部编教材的要求,重新制定语文学科3——5年级各项评价指标。

2. 继续开展“WN.启航”@“每月主打星”的校本研修活动和“智慧沙龙”的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3.认真解读学校绿色指标评价报告,扬长避短,为学生“绿色发展”保驾,为教师“专业提升”助力。

4.开展每年一次的“阅读节”活动。

5. 做好毕业班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回顾2019,成绩的取得令人鼓舞,在新的学期中,我们将围绕“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守正初心,夯实责任,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