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宁路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作者: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0年1月2日

集智聚力激活力  匠心汇能致初心

普陀区武宁路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7——2022年)

“十三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提出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普陀教育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提出建设教育强区和特色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武宁路小学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进一步优化办学机制,巩固办学成果,坚定办学方向,凸显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质的目标。在目标驱动下,学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依据《普陀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在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在新一轮规划实施的未来五年,全体武宁人将秉承“以和为根、以人为本;服务为基,创新为翼”的办学宗旨,践行“精于质,匠于心,践于行”的学校精神,围绕“丰富经历,快乐生活”的办学愿景,塑“开心、开放、开创”的学校形象,走“开架式教育”的品牌建设之路,怀揣朴素的教育理想,在武宁的沃土上躬身践行,以匠心精神,致美丽初心。

第一部分  基础与概况

一、学校概况

武宁路小学坐落于美丽的苏州河畔,毗邻武宁路桥。神韵灵秀的母亲河滋润了普陀大地,也滋养了武宁路小学的文化与底蕴。学校创建于1957年,目前拥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382 m2,运动场地面积5809m2,绿化面积2249m2。现有各类专用教室48间计2881.55 m2,固定资产存量5248.99万元,其中专用设备228.92万元、通用设备792.88万元。现有在库学生图书61776册,在库网络数字资源容量10T,各学科新教材仪器设备配置已经达到100%。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1244名学生,109位在编教职工。学校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打造师生的“武彩”家园。

二、办学优势

1、坚持不懈,落实民主化管理的机制

“以和为根,以人为本”是武宁路小学的办学宗旨,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学校将民主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落小、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武宁路小学实现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学校建立健全了教代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这个“群言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为民主集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武宁路小学学校管理手册》是规范教职工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有力依据,它使条条框框的“外在文化”转变为教职员工规规矩矩的“自觉行为”。“4个处室+6个教研组+5个年级组”的组织架构是武宁路小学实行层级管理的路径,科学而又精准的部门与岗位职责,协调并有效发挥了各部门、各要素的管理作用,畅通管理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党政班子关于学校“三重一大”的议事决策是武宁路小学实施校务公开的重心,学校以“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为原则,强化了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实现办学目标提供机制保证;落实民主评议、加强干部监督,实施项目领衔、抓实专业素养,是武宁路小学加强管理团队建设的关键,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品质,更增强了党员干部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责任、化解难题的智慧与独挡一面的能力。

学校管理民主化,构筑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2、砥砺奋进,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学校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在理解、沟通、唤醒、感召、商讨的情景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成长需要渗透和融合。学校制定了《武宁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汇编了《“三心”教师师德培训纲要》、《武宁路小学教工应知应会读本》等师训课程;建立了教师必读书目库,组织并实施有效的阅读沙龙;创设了“武宁之星”平台,通过榜样激励,营造“照镜子,树标杆”的竞赛氛围;健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指标,探索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细则。

以提高教研针对性为目标,以凸显“开架教育”为特色,学校积极打造更趋实效的“升级版学堂”教研活动,开展“讲台开放”式的教研活动,把教研的话语权交给教师,通过教师轮流主持教研活动,激发每个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进取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又通过“提问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掘和利用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技能、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让老师们真正感受伙伴互助和集体智慧,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界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

同时,学校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水平与多层次性需求,实施了职初、青年、骨干、管理队伍“分层按需培训”的策略,并同步推行教师实践与研究、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武彩坊”导师指导团,开展“师徒带教手拉手,专业发展齐步走”带教活动,使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发展专业化,让武宁成为了一块“出思想、出文化、出人才、出形象、出影响”的沃土。

3、合理决策,保障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完善

完整的课程运作过程包括课程策划、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环节,课程决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借第二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东风,学校以行动研究的范式开展了关于学校课程决策机制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原有课程计划落实情况的摸底,在分析了学校一直以来、一以贯之的课程决策机制利弊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较完整的课程决策机制。在应用决策机制进行课程计划编制、实施与完善的过程中,学校又进一步树立了基于证据的概念,通过分析学校愿景和校情、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讨,收集、分析、梳理、概括相关证据,再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基于证据的学校课程计划的修订。

三年的时间,学校在建立并实施课程决策机制的过程中,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方案、校本课程方案、探究型课程指南等文本,即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相关的研究能力,也提升了教师对课程、课程决策、校本课程决策的认识。

课程决策机制,让学校课程走向规范、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品质。

4、丰富经历,打造快乐自动的童心家园

从“丰富孩子童年经历,提高孩子生活质量,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出发,学校通过“课程中保障,活动中拓展,参与中提升,快乐中成长”的有效举措,使师生的共同成长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从“八开”课堂的创设,到“菜单式”活动的开展;从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到班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亲近社区、社会”的快乐实践,到“武彩实践”成长课程序列的落实推进;从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关节点,用心、用脑设计仪式教育,到精心组织“不一样玩法”的节庆活动、纪念日活动;从“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组”的成立,到“校长室—德育室—班主任—家委会”教研网络的运行;从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新途径,到“学生社会实践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学校信息平台管理家长志愿者团队”的相继成立……学校德育以载体化呈现,以活动化落实,积累了富有科学操作的范例和经验。

快乐自动的童心家园,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历,提高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指数。

5、科研引领,办学理念从“设计”走向“行动”

武宁路小学是本区唯一一所连续三届独立承担上海市规划办的课题研究的小学。《开架教育与少先队自动化的整合》、《丰富经历 快乐生活——提升小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的研究》这三大课题,先后获得市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奖1项。学校一直以教育科研为载体,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从2010年起,学校先后参与了两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并选择了《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校本课程决策机制的行动研究》为自选项目。学校还承担了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重点课题《武宁路小学智慧校园评价系统设计与实施》、普陀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体育社团活动助力学生体质发展的实践研究》、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和学校的合作研究项目《基于学习品质提升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这些研究让学校“开架式教育”的“三开”理念逐步从“设计”走向“行动”,从“理想”走向“现实”;这些研究倾注了学校领导与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奋进的汗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为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6、春风化雨,喜看艺术教育的新蕾朵朵绽放

2010年通过“十一五”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评审,2015年蝉联“十二五”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之路。不仅抓好艺术特色项目的创建,更注重以点到面的普及工作,使学校处处充满艺术的氛围,使学生人人获得艺术的熏陶。多年来,学校坚持以艺促教,以美育人,逐步摸索出了“一个中心(以管理为中心)、四个基本点(课程建设、品牌建设、科研建设、资源建设)”的艺术教育模式;多年来,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新蕾艺术社团”和“566艺术拓展活动”为双翼,拓展艺术教育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形成 “一体双翼”的发展思路。

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学校建立健全了《武宁路小学音乐、美术教研制度》、《武宁路小学小学音体美学科达标细则》、《武宁路小学566艺术拓展活动管理制度》、《武宁路小学小学艺术类社团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保障。从课程建设入手,学校科学设置课程结构,精良配备师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把艺术教育根扎在课堂教学中。从品牌建设入手,旨在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新蕾学生艺术社团”形成规模,“新蕾民乐团”、“新蕾管乐团”、“新蕾舞蹈团”、“新蕾戏剧舍团“、“新蕾声乐社”、“新蕾绘画社”、“新蕾摄影棚”……学生参与率超过70%,且均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收获不俗的佳绩,撑起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一片天空。从科研建设如手,学校号召艺术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的研究任务;从资源建设入手,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建设。

春风化雨,浇灌着武宁这片艺术沃土,也滋润着新蕾朵朵绽放。

7、天道酬勤,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

“十二五”期间,武宁路小学办学品质持续提升,相继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校等称号。学校陆续参加上海市第一、二期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上海市首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试点研究,上海市首批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更为丰厚,《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的研究》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的研究》成果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拥有时间是幸福的》获上海市教学科学研究院第五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有一种教育叫快乐》获普陀区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诊断

1、关注和谐与共荣,学校管理有待更人本

虽说,学校管理与运作已相对成熟,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址的分散,教育改革与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从已经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剖析,学校管理一方面需要关注制度、效率与规则;另一方面又需要温度、文化、理解与信任。“十二五”期间,学校尝试建立“一校两址”的现代管理模式,通过构建与“一校两址”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机制、质量共赢机制来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但随着学校发展的实践与摸索,我们愈发觉得“管理”与“治理”,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含义有很大区别。相对“管理”的自上而下,“治理”更着眼促进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事务,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参与学校建设,每个人都有巨大潜能,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善于激发,让师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将这些能量最大化释放出来。以“治理”为核心,始终坚持将教师、学生放在办学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所以,要想 “共创、共担、共享”的理念成为学校治理的文化特色,那在现行依法办学、制度监管、民主监督的基础上,还得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给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平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更加注重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构建和谐、共荣的局面。

2、聚焦适切与需求,学校课程有待更优质

学校顶层设计系统的第一级是办学宗旨,处于学校教育哲学的顶端,其内涵是一所学校所确立的办学方向;第二级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解决用什么思想指导办学的问题;第三级是育人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办学宗旨的主要内容与主体呈现;第四级是课程体系,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办学理念的主要体现。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落实应该服务于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达成。但武宁路小学目前施行的课程方案虽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设计之后推广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更需从适切、需求以及指向育人目标达成度的角度,追求发展的“品位”。所以,学校课程方案需要基于教育哲学的顶层设计;基于“三开”校风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从新整体构思与规划,以期通过一以贯之的课程构建,让育人目标全面覆盖、扎实落地。

3、着力人力与资源,德育队伍有待更稳定

近几年,武宁路小学的德育队伍始终处于不够稳定的状态,首先表现在德育管理层人员频频外借、上调、提拔,学校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在近几年里换了多任,管理层人员的不稳定直接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的疲软。其次,学校班主任平均年龄近40岁,小的小,老的老,年龄结构两极分化;绩效考核与过程管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沿用多年,虽时有改进,但还不够完善;在日常工作中,对班主任工作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化。所以,需要通过科学的综合对策加以解决,才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稳定的德育队伍;有了稳定的队伍保障,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4、基于标准与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更攀升

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的驱动下,学校精细教学管理,落实有效教学,基“主题聚焦”提升教研实效;用“规范务实”要求教学管理;借“信息技术”落实等地评价。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因为学科发展、年龄结构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提升“研读、研习、研究、研磨”的能力;青年教师对教学规范的掌握需要进一步规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部分  目标与愿景

“用先进的理念、明确的目标引领学校的发展”是武宁路小学创校六十余载始终不懈的信念,也是一代又一代武宁路人执着传承的优良传统。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智慧与实践努力,在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开架式”教育的主张被提出、被实验、被认证、被认可、被推广、被完善……并最终成为武宁路小学的办学品牌。随着这一品牌的建立、梳理、设计、剖析,学校的自主发展意识得到增强,并逐步形成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

一、办学愿景

学校作为教育长河的“成长之舟”,飞溅幸福的浪花,绽放在师生心间,这既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就要丰富学生经历,在丰富经历中给孩子完整的教育。我们的办学愿景就是“丰富经历,快乐生活,让每一个学生享有最好的教育,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学校生生不息的追求。

二、办学理念
1、内容

让每一个孩子怀着希望进校,带着自信回家;

让每一个教师怀着自信进校,抱着师与生的成功回家。

2、诠释

孩子,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人人都是怀揣着希望和憧憬走进校园,要让孩子的希望和憧憬变成一种追求,变成一种行动,变成一种成功,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他需要对孩子的美妙愿望给予肯定;他需要对孩子的美好憧憬给予引导;他需要给予孩子实现这种愿望和憧憬的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有追求愿望的动力;孩子有了自信才会有超越自我的力量;孩子有了自信才会有冲击未来的勇气;孩子有了自信才会为实现愿望和憧憬而努力。同样,自信也可以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充满力量、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充满阳光。

学生在这样一种积极的施教氛围中所获得的成功对教师是一种积极的价值体验;一种积极的情感感受。就是师生间的这份相辅相依,才能使学校教育在希望、自信、成功的追求中获得至善至美。

三、发展目标

1、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主张一个“活”字, “活”是一种动态,“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活”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办学思想要“活”,要与时俱进;教育要“活”,“活”教育才能培养“活”学生;教材要“活”用,要教活书,活教书;管理要“活”,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活”要保持一定的适度,违背规律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当家长与社会将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就是“生命”的守护神。只有让孩子在真正伟大的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中生活,才能造就真正的大人。学校的“开架式教育”为我们开创了昨天。今天,我们将随着对其内涵研究的发展,和孩子们一起用心创造丰富多彩的明天,坚定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要在“校风有特色、学生有活力、教师有品位”上下功夫:

校风有特色:开心明目[1]、开放赋能、开创新风

学生有活力:活泼健康、乐学好思、精神富有

教师有品位:学养深厚、亲切温和、乐业爱岗

2、校风建设目标

开心明目:开通思想、舒畅心情、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开放赋能: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科技赋能、协同创新

开创新风:改革先行、适切精准、师生共荣、成就未来

活泼健康:身体健康、良好心态、活泼健谈、包容合群;

乐学好思:乐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精神富有: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助人为乐、心中有梦。

4、教师发展目标

学养深厚: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精神可敬;

亲切温和:举止优雅得体、谈吐讲究艺术、待生亲善亲和;

乐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投入改革实践、积极主动发展。

四、学校“三风”

校风:开心   开放   开创

教风:爱心   耐心   信心

学风:自主   自动   自强

如果说,成功的交响乐,是作曲、指挥、演奏共同的杰作,那学校就犹如这部交响乐。其中,“让每一个孩子怀着希望进校,带着自信回家;让每一个教师怀着自信进校,抱着师与生的成功回家”的办学理念是交响乐的基调;“开心、开放、开创”的“三开”校风是交响乐的乐谱;师生在培养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每一天进行的具体实践,是交响乐的演出。要想弹奏出最美妙的旋律,就必须实现“校风有特色、学生有活力、教师有品位”的办学目标;就必须为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三部分  发展与路径

一、求实求效增活力:优化治理,提升服务的管理效能

(一)发展目标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了更充分地激励师生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学校发展和谐、共荣的局面,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是基础,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自身治理能力是关键。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能更好地保证学校持续性发展与创新型发展。以“治理”为核心,以升级学校管理为目标,坚持将教师、学生放在办学的中心位置,尝试建立从控制走向协调的学校治理体系,让管理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让“共创、共担、共享”的理念成为学校治理的文化特色。

(二)路径措施

1、讲求“四个意识”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讲求目标意识:以学校的总体目标为基础,全体教职员工各居所职,根据自己的分工,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各司其职,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学校管理讲求协商意识: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如遇重大问题,班子成员一定要集体协商解决,力求达到思想上“顺心”,工作上“顺力”,行动上“顺拍”。

学校管理讲求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无论是班子成员,还是教职员工,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吸纳,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进一步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活力。

学校管理讲求激励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充分调动学校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对“人”这一要素的尊重和激励,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

2、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1)凸显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与组织监督作用

通过不断修订、完善、革新《武宁路小学内部治理机制方案》,明确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真正发挥与校长负责制的充分实现要有一个恰当合理的“结合点”———党组织职责重在对学校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重大问题上的决策、组织与作用发挥上,校长重在对学校事务性工作的指挥、协调、督促与落实上。著名教育家萧宗六先生曾指出: “凡是行政性的、事务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需要速决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一长制,当机立断; 凡是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性的、立法性的、顾问性的、咨询性的、协调性的、学术性的、需要深入探讨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委员会制,慎重从事。”这也说明,校长应主要负责行政性、事务性等具体工作,而党组织应负责方向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并使二者在推动学校发展中完美结合。

(2)凸显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地位

无规矩不成无方圆,如无制度规定也就难以谈到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过去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学校管理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并实施管理行为,而把教师与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并约束其行为”的认识与行为倾向。为了推动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与广大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的有机融合,我们需要积极探索与归纳如何将学校管理的部分权力科学、合理地下移;我们愿意尝试以校本管理的专业性责任取代科层制管理的服从性责任,通过免除部分约束性规章制度来提高教师的自主权,让教师、学生都有权参与管理决策的制定,从而凸显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地位,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的民主化。

(3)凸显促进教师持久发展的目标激励导向

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构建的根本应该是通过先进文化制度建设来形成有效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促进机制和提高机制,并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发展,最终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说,在完善、革新、构建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时,要确立以教师发展来促进学校发展的治理目标;要重视、倡导、推行文化管理,注重培育和营造“精于质,匠于心,践于行”的精神与品质;要积极致力于干( 管理者) 群( 教师) 和谐、同伴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师生和谐的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

3、推行“民主和谐”的治理方式

(1)建全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并健全学校内部各种权力的恰当分配与有效制衡的机制,即:赋予校长必须管理学校的权力,同时强调在党组织领导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课程决策委员会等,有效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审议与民主监督的职责、权限、决策程序等。

(2)建立学校管理中稳定长效的商议机制

通过建立“党政协商联席议事”、“教职工代表大会协商对话”、“年级组协商会议”等协调、协作的现实路径与长效机制,有效协调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众多主体的多元教育利益诉求,在求同存异、表达看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汇聚智慧,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3)建立公开透明的校务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校务信息公开透明的持久运行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校园网、公众号、微信群等推动校务信息的公开,确保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在促进校务信息公开运行的实践中,学校尝试通过“智慧校园app”建立“协商会议”机制。即:在“智慧校园”app中,建立“所需支持”栏目,上传人( 建议者) 可根据工作特点和内容,列出自己所需要的支持( 包括人、财、物) ,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的情况给予回应,并给出支持与否的回答,通过网络完成协商,提高“协商管理”的效率。

(三)达成标识

1、治理机制初步形成,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实践运行中得到有效实施并形成体系,《武宁路小学内部治理机制》经过完善后基本定稿并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可。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广泛认同,“党政协商联席议事”、“教职工代表大会协商对话”、“年级组协商会议”等协商机制经过实践后被认可并推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汇编进册。

3、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智慧校园app”的功能被不断地挖掘与丰富,成为全体教职员工乐于使用并习惯使用的管理工具。

4、学校管理理念先进、模式完整、轨迹清晰、效果明显,学校领导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稳扎稳打显活力:整体规划,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

(一)发展目标

以《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为依据,通过以育人目标为统领的整体规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统整;以生动多元为方式的课程实施,对学校课程从新构思与规划,形成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科认知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带动课程的整合融通;通过精准的课程设计与有效的课程实施,开通教师的教育思想,启发学生的学习智慧,达到师生心情舒畅愉悦、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校园文化生机盎然、师生面貌蓬勃向上的目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路径措施

1、用“开心果”塑造学校课程的形象

学校基于“三开”校风(开心、开放、开创)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塑造了“开心果”的课程形象。

“开心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元素,又具有低脂肪、高纤维等特点,是健康的明智选择。以“开心果”作为学校课程的形象,彰显了“绿色、健康、生态、持续发展”的课程特点。

“开心果”性喜光,生长在海拔600米-1200米的阳坡山地。由此,可引申理解为“开心果”课程的实施需要肥沃向阳的土壤、开放宽松的氛围与沂水春风的环境。

“开心果”在中国被称为“快乐坚果”,因为它们的壳是半开的,果核是红色的,它们似乎在笑。娇小的开心果看起来友好而又可爱。这个形象完全契合武宁路小学“开心、开放、开创”的教育主张,进一步凸显了“快乐、多元、活力、拓展”的课程特点。

“开心果”中的“果”又可理解为“仁”,“仁”通“人”的发音。我们关注到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提升所有人的生命质量为追求,“所有人”包括学校所有的师生,“生命质量”包含着发展与幸福。我们期望所有在武宁路小学工作的教师和在武宁路小学学习的孩子能够满怀希望、憧憬未来,天天有进步、月月有发展、年年有作为,能够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体验欢乐、享受幸福。

2、用校风同化学校课程的内容与目标

“开心果”中的“果”作“人”;“开心”一词的基本解释为心情舒畅,快乐;“开心”一词的引证解释为开通思想、启发智慧。学校以期通过精准的课程设计与有效的课程实施,开通教师的教育思想,启发学生的学习智慧,达到师生心情舒畅愉悦、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校园文化生机盎然、师生面貌蓬勃向上的目的,并期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带动课程的整合融通。

“开心果”课程包含三个学习领域,它们的内容与目标分别是:

(1)“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

“馨”释义为散布很远的香气,也指人品德美好高尚,“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的建设目标借鉴引申为“德智双馨”,即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基本学科课程是作为国家或地方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课程。于我校而言,“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就是上海市教委在“二期课改”中提出的“基础型课程”。

它的课程定位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主动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打造开心的学习生活”。其开设形式为必修。

(2)“开欣果”兴趣拓展课程

“欣”释义为快乐,喜欢;亦泛指蓬勃发展。“开欣果”兴趣拓展课程即我校566(吾乐乐)课程。它从学生兴趣出发,充分挖掘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势,相应设置内容上拓广的,形式上创新的课程,诸如“科技环保、艺术表演、动手制作、运动健身、慈善公益、职业体验”等类别。“开欣果”取“欣”字,意为“让兴趣的种子在武小萌发,向着阳光蓬勃生长,把兴趣激“活”;把知识学“活”;把方法用“活”;把过程盘"活",开启一派欣欣向荣的校园新风。

它的课程定位是在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陶冶学生的身心情操、历练学生的才艺技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开设形式为选修。

(3)“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

“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沿革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新观点,包含了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班队建设、校园文化节等内容。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项目化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强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自主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开新果”的“新”,一则体现对“新课程改革”前沿精神的贯彻;二则突出课程以项目化推进的新形式;三则探索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开展主题活动的新主张;四则指向对学生创新实践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它的课程定位是,通过面向真实生活、开放且具有规则要求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提升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通过序列性的专题教育,培养学生对集体、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其开设形式为必修。

3、用融合的理念构建学校课程的结构

图片包含 屏幕截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开心果”课程的整体结构,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享有最好的教育,拥有幸福的人生”为理念,根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以图表的形式,将课程类别、课程功能、课程领域等进行了规整(如下图),在确保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

4、 用制度保障学校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保障学校课程质量首先要顺应课程建设内在的规律,然后就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课程水准。“开心果”课程三个学习板块的管理机制既有共性特征,又各具特点,其中:

“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立足“开架式”教学实践,开展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学情,聚焦课堂,关注个体,尊重差异,实施教学“八开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开欣果”兴趣拓展课程从学生兴趣出发,探索566课程的整体构建,应用已经形成的校本课程决策机制,规范课程开发的程序,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课程监控的智能化,优化课程实施的环境,拓宽课程评价的路径,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

“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通过“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综合素养的培育。其课程管理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的单一模式,增加“德育室—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学生”的管理途径,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指导、有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组织、有落实、有检查。此外,试行“教师学生选”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行选择喜欢的老师来指导自己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使教师知识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应用和不断地发展。所有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即将滋生出的新的知识优势、探究技又能成为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资源库,使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得到了保障。

6、用多元手段进行学校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学校课程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检查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成效,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决策的过程。因此,价值多元、主体多端、内容多维、手段多样,才能使学校课程评价最曼妙的存在。“开心果”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游园式评价、模块化评价、过程性评价、护照式评价、探宝式评价、评选性评价、积分制评价、差异性评价、赛事性评价、面试性评价、情境性评价、闯关式评价、满意度评价等。

(三)达成标识

1、课程开发走多元与特色路线,课程实施走规范与制宜路线,课程评价走数字化与综合化路线,期望通过“开心果”课程精准的设计与开发、有效的实施与评价,让“活泼健康、乐学好思、精神富有”的育人目标扎实落地。课程建设满意度高,学校课程实施成效突出,学生、教师、家长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测评在90%以上。

2、完成《让“开心果”陪伴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武宁路小学课程发展规划》、《“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开欣果”兴趣拓展课程实施方案》、《“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等文本。

3、课程体系健全,机制建设完整,形成相关管理制度与评价量表,积累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案例、经验与论文。

三、笃学笃行激活力:主动发展,彰显教师的专业智慧

(一)发展目标

作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面向未来,学校始终会面临自身高位发展和引领区域发展的双重任务,需要建设一支师德师风好、专业能力领先的优秀师资队伍。围绕这一长期发展目标,确立“敬、静、净、竞”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有效经验,聚焦“强化师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重点,优化培训课程,拓宽培训途径,着力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主动发展与个性成长。同时,通过对教师发展平台的整合梳理,建设“科研开道、课堂攻坚、实训提升”的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伙伴互助,共赢成长。完善教师梯队的分层培养机制,开展以“开架式”教学深度研究为内容的校本研修,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彰显教师个体和团队的活力、张力、创造力,打造市、区级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群。

(二)路径措施

1、目标导航,筑一个“成长”之梦

引导教师制订自我专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每位教师的心中播撒向前、向上的愿景,并在计划、实践、评价等环节中制定富有成效的激励制度,导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1)制订自我发展规划,追求自主发展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目标是预期的行为结果。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目标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实施“双向规划”制度,所谓“双向规划”,是指学校根据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以引导教师不断地挑战自己专业成长的极限。同时,教师个人也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和个人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具体包括: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建立发展性考评机制,记录自主发展轨迹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指标、细则,探索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方法,建立教师发展性考评的长效机制。将常规检查与专业发展相结合,让教师树立专业成长意识,把自己的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过程。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在实践中记录下行走的足迹;在前行中看到自己成长的点滴;在反省中思索自己的得失,从而实现在循序渐进中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目的。

2、激发内驱,架一座“进步”之桥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才能抵达教师专业发展的彼岸,武宁的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激发内驱的境界、意识、观念和信心。

(1)有境界:在师德教育中不断弘扬“敬、静、净、竞”的职业精神,要求教师敬业,这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和根本;要求教师静心,由此心才能冷静面对生活中的名与利;要求教师净化心灵,做到严格自律,公正从教;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素养,让师爱荡漾在武宁校园。

(2)有意识: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发展意识强的人, 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在责任感的驱动下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 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因此,学校一方面聚力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压担子、压任务、压项目”的方式,促进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3)有观念:创设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有责任引导教师将视野和关怀由课堂层面扩展至学校和社会层面;将自己的角色调整为课程和教学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参与者;将关注点由控制学生的行为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习负责;将工作的性质由技术性转化为探索性;将教学的焦点由自己的讲授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只有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内心得到觉醒,才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激情似火,主动超越。

(4)有信心:创建“武宁之星”平台,通过榜样激励,营造“照镜子,树标杆”的竞赛氛围,创设更多的让教师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场所,挖掘教师日常教育行为中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案例,让成功激发自信;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良好的成长状态,让学生良好的成长状态成为教师充满自信的源泉……

3、多元研修,辟一条“磨砺”之径

构建校本培训课程体系,从“德”、“身”、“情”、“智”、“能”五大板块,设计武宁路小学“十三五”师训课程。其中,每个板块均包含“通识”和“专题”两大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求;通识课程的培训以名师课堂、专家讲座、网络互动论坛为主要形式;专题课程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研修方式:

区域联动:借深厚的区域研修文化,通过吸纳、参与、继承、创新等方式,促进教师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读书学习:建立武宁路小学教师必读书目库,组织并实施有效的阅读沙龙,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经验,锤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校本研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集体教研:以提高教研针对性为目标,打造更趋实效的“升级版学堂”教研活动,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错误等,作出经常性的反思、追问,在追问和反思的过程中、在团队互助合作、取长补短、成果分享的过程中,形成同伴互助、协同共进的氛围。

课题引导:科研引领,学研整合,科研驱动研修,研修充实科研,课题引导是校本研修的内容源泉。开展以“开架式”教学深度研究为内容的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带着研究的视角回归教育教学的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研促教,以研优教;鼓励教师在着力开展市、区级学校课题的同时,降低校级个人课题的准入门槛,组织教师开展各级各类个人课题的申报立项、过程实施、结题论证工作。

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课、分组备课、课件共享”的备课方式,让教师有效地钻研教材、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海量的教学信息,教师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梯队建设,育一片“成长”之林

学校发展需要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团队。团队的前行需要领军人物的引领,因此,分层次培养、分类别培育,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是保障学校核心发展力的重要途径。

(1)分层按需培养

职初期:做好“见习教师培训”项目,合理规划新教师的入职学习、培训和发展,通过“通识培训”与“师徒带教”,把好“入门”培养的关。

青年期:组织开展“智青春,慧梦想”沙龙,把一批有发展意愿的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他们亦师、亦生、亦友,通过课堂研讨、专题研究等,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成长。

成熟期: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设多元平台,通过课堂调研的诊断、二度设计的雕琢、托管送教的锤炼……摸索教学策略,追求教学艺术;提炼教学思想,刷新教学思维,加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使骨干教师在不断的“加压”过程中努力走向卓越。同时,创设机会,鼓励骨干教师参与“普陀杯”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帮助成熟型骨干教师实现教育梦想,坚定教育信念。

(2)建立培养途径

以“基于规准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目标,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队伍建设,让他们共同参与教学流程的管理,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升;依托区工作室、学科指导团队的培养力量,努力为职初、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机会;进一步完善“智青春,慧精彩”学习共同体的工作机制、活动流程、评价体制,加速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立“武彩坊”导师指导团,制定工作实施规划,进一步明晰导师团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导师团的工作机制、活动流程、评价体制,全面发挥导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各级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促进骨干教师的跨越式发展。

(三)达成标识

1、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突出,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测评在90%以上。

2、加强《武宁路小学教师五年发展计划》的落实,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反馈。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指标、细则,探索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方法,不断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绩效分配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教师校本培训课程体系健全,从“德”、“身”、“情”、“智”、“能”五大板块,设计完成《武宁路小学“十三五”师训系列课程》,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序推进并能形成相关的管理机制。

4、制定、修改、完善《武宁路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在35岁以下教师中挑选新苗开展针对性培养,打造市、区级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群;并要求骨干教师五年内向高一级职称迈进。

5、总结、完善“分层按需”教师培训机制的效用,整理教师未来五年撰写的课例、案例、心得体会、论文,汇编《武宁路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集》。

四、纲举目张添活力:整合创新,润化童心显德育成效

(一)发展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上海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要求》为引领,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诚信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共生的德育氛围。融合创新,统筹实施,整体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润化童心彰显德育成效。

(二)路径措施

1、实施德育科学管理

(1)德育目标具体化。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校的德育目标层次化,具体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衔接起来,逐步提高。

(2)德育管理精细化。将学校德育管理进行精确分工,规范德育管理的流程,以此提高德育管理的质量;将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重新统筹,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突出重点,以此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提出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主张,就是为了避免因为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的忽视,而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制度碎片化的现状,实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3)德育评价多元化。基于“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完善“武彩少年”德育评价指标,建全“花儿朵朵”德育评价系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4)强调德育内化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即在教师、社会活动、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下,发展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并把这种认知和情感逐渐内化,成为稳定的道德信念并付之于道德实践。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努力把德育化的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德育内化规律,建立内化机制;从塑造教师形象,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加强德育环境建设等方面,让学生在系列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

2、完善德育队伍建设

(1)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通过理论学习、文化熏陶、研训实训、强化考核等多种方式,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育德能力,让每个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发挥育人作用。通过岗位培训、定期举办基本功竞赛、探索学生导师制、落实岗位待遇等方式,加强班主任和德育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中坚力量的作用。

(2)创新班主任成长路径。进行班主任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科研项目,提升对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的认识;探索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班主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研讨交流和培训活动,搭建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平台;推进研究共同体建设,形成区域与学校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同步的班主任发展格局。

(3)管理人员梯队化发展。提供德育管理的实践岗位,实行德育挂职干部的岗位轮岗制。在5年内培养出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青年德育骨干教师群。

3、组织德育实践课程

“尽信书,不如无书”,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德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紧紧抓住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学校课程中的“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板块就是基于“实践性德育课程观”的倡导。“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包含了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班队建设、校园文化节等内容。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项目化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中“文化节”、“成长季”、“少年说”的实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探索派”则以PBL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

(1)少先队活动

文化节——每年3月阅读节、4月体育节、5月艺术节、10月学科节、11月科技节,学校均会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竞赛、汇演、观摩、制作等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大队部策划设计,撰写活动方案;活动中,大队部组织协调,积累过程性资料;活动后,大队部梳理总结,形成活动报告。

成长季——武宁的每个孩子,整个小学生涯均会经历五个阶段,入学、入团、入队、十岁、毕业。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结合《中国少年雏鹰奖章行动》要求,为这五个阶段分别设计了有意思而又有意义的仪式教育,包括:上一节主题教育课、写一件成长记事、寄一封“致未来”的信、搞一台文艺演出、争的一枚奖章、开展一次公益行动……并通过成长手册的形式,记录孩子们在仪式教育上的所得所获。

少年说——贯彻市、区德育、少先队工作的要求与指导意见,立足“普陀大学堂”区域特色,挖掘“河湾学堂”的建设内涵,开展“中国梦”、“家乡情”、“少年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认知程度与热爱之情,坚定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

(2)探究性学习

主题探究活动——基于但不局限于《小学探究学科学习包》的内容开展的探究活动,其活动实施的步骤一般按照“发现提出问题——设想与规划——探究与实践、表达与交流——评价与反思”的流程。

快乐中队集体建设——挖掘少先队快乐中队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活动载体,开发并实施相关的探究活动,构建相对完整的探究型课程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快乐中队的创建过程中,通过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自主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升队员的主体化意识与自动化能力。

快乐任我行——以品牌活动“快乐六一任我行”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施形式一般为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实践活动的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学生可以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

4、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1)统筹规划,健全组织。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效能,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岗位职责的分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整合家庭、社区资源,稳定“家-校-社”家庭教育协调共建机制;提升全体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能力,形成具有较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稳定教师核心团队,定期开展分学段、分年级、分层次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研修活动。

(2)优化家长学校,丰富家校互动。每学期针对不同年段家长的需求、热点和难点问题举办不少于4次的专题培训或讲座,组织1—2次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参与率不少于全校家长人数的95%。此外,精心策划组织校园开放日、接待日、家长会等,依托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平台,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媒体,定期更新、完善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

(3)深化家庭教育品牌。扩大、辐射“时间管理锦囊”这一家庭教育特色品牌的影响力,立足家长学校,在做好、做实、做强家长学校通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和载体上,不断开发、设计、完善家长学校的选修类特色课程《时间管理锦囊》,并逐渐形成相配套的时间管理课程教材和视频等课程资源。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落实实效,促进发展。立足心理健康,重在关心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学科整合。在以心理老师、班主任老师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逐步过渡到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利用广播、宣传栏、心理咨询室、家长学校、教师培训、心里社团等途径,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培训活动。用好学校公众订阅号、“说话墙”等渠道,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润泽学生的生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三)达成标识

1、目标明确。完善各年段学生德育发展的具体目标、细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德育发展指标体系。

2、评价完善。德育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学科德育评价指标清晰,拓展智慧校园的德育评价功能。

3、提升队伍。培养3-5名市区级班主任骨干教师,积极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育德能力大赛,争取佳绩。

4、实践发展。推进“开新果”德育综合实践课程,形成“文化节”、“成长季”、“少年说”系列课程方案,完善学校仪式教育活动资源库,积累“六一行”等品牌实践活动经验。

5、特色引领。尝试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

6、争创示范。努力争创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7、交流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

五、规范精准现活力:熔铸特色,提升教学的管理效能

(一)发展目标

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开架教育”的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建立科学系统、基于规准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对课程评价的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创建充满“温度、深度、效度”的精彩课堂;打造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校本教研品牌,提升校本教研内涵与品质。

(二)路径措施

1、规准日常管理

进一步优化流程管理,加强教学五环节的科学管理,每学期以“飞督”的模式开展2——3次教学流程管理检查和评价,使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在常态化、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达到精细化、规准化。不断深化开架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即“集智式备课、开架式教学、差异性作业、个别化辅导和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全面提升绿色质量提供保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旨,秉持“公正、公平、减负”原则,坚持“飞督”+“交换年级流水批阅” 为反馈模式,依托大数据的手段,借助《深瞳优学》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进行长期跟踪。

2、聚焦重点学科

以统编教材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等形式,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对统编教材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提高教师统编教材课堂教学能力。借助专家力量和市、区、校级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统编教材的文本理解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

3、推进研修品牌

提升三级教研品质。校级教研换思维:以“打造升级版学堂——每月主打星”校本研修项目为载体,聚焦青年教师的成长,跨学科交流互动,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手段,为青年人搭平台、造机会,实现校本研修 “导师引领,团队成长”的造血功能。大组教研动筋骨:以“主题”研修为引领,重在优化课堂模式,改变教师行为。小组教研增容量:以研读课标与教材为主,重在细化目标,理解、把握教材,帮助每位教师吃透重难点,全面提高家常课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

依据评价平台的使用经验,结合学科教材,试运经验,及时修改、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核心评价指标,重点关注部编教材(语文、道法学科),逐步制定与评价指标对应的学科素养指导建议。完善“课堂+课后”结合的评价模式:课堂上主要给予表现积极的学生,突显激励作用;课后分批,以单元为单位评价每一个孩子,落实单元观察点。推进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上线,形成三类课程评价的整合,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报告》。

5、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聚焦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校将结合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发跨学科主题活动,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多学科方式介入,在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态度、知识、能力综合培养。组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小组,在试点学科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在总结试点开展的基础上,向其他学科辐射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三)达成标识

1、管理更健全。教学常规扎实,管理制度健全,过程指导到位,流程监管有效,反馈改进及时,档案资料完备。

2、质量更领先。全学科建设成效显明显,各科教学质量达到区前列,绿色指标进一步改善,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成绩突出。

3、评价更完善。学科核心指标更科学;能针对性生成学科素养指导建议,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上线运行,制定《武宁路小学智慧评价平台操作指南》。

4、影响更广泛。校本教研与研修有特色、有成果,“打造升级版——每月主打星”活动在市、区层面有影响。

5、试点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六、精研精教焕活力:传承深化,延伸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发展目标

以“智慧”沙龙青年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组建学校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学研组建设,夯实校本教研,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素质,提高科研水平;进一步梳理、充实和完善现有科研管理制度,将学校管理制度逐步由“重规范型”向“重促进型”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路径措施

1、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1)管理理念先进科学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理念是指导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只有对“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理念得以认同和支持,才能在实践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推行。因此,学校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意识,让科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生活的组成,从而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科研统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2)管理组织稳定落地

项目组织工作的有效性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它为学校科研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平台。以“项目化管理”为基本原则,以“学研型班组建设”为抓手,由科研室牵头贯彻落实学校课题研究科研计划,而管理重心下沉至各课题组,实行课题领衔人负责制,组织实施各项科研课题研究;各子课题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的开展及档案的管理工作;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课题的全面实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对课题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指导、有督促、有评估,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管理制度民主健全

本着“让制度成为促进者”的理念,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型”向“重促进型”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原则,把握好群体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拟制定四类教育科研制度:一是校本学研制度,包括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研制度,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研制度等。在学研活动中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常规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二是课题管理制度,包括课题申报制度、课题成果鉴定等。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召开全校性的科研成果发布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把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作为学校科研的资源,为其他教师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三是评价与推广激励制度,包括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四是保障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职责,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和科研工作考核制度。

(4)管理方法优化有效

“教育信息化”是《普陀教育“十三五”规划》“三化一强”战略达成的支撑。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聚焦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聚焦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拟将科研板块纳入其中,打造课题资源库,推动教育科研活动向“线上”延伸,实现课题资源校内共享,为教师的课题研究助力。

2、龙头课题引领,教研活动助推

(1)龙头课题引领

过去的10多年,学校在《开架教育与少先队自动化的整合》的研究中提炼了“三开”的理念;在《提升小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的研究》中将这个理念渗透在儿童的全部学校生活中,使之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接地气。接下来的5年,我们将传承已有的研究经验,继续以“三开”理念作为研究之魂,实施《“三开”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在总结以往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师情和校情的分析,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吸收各阶段课题研究的丰硕成果,为系统打造学校“三开”理念下的课程文化作铺垫。后续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三开”理念下的课程文化的特征与理论研究;二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三是,“开架式”教学品牌的研究;四是,学校环境文化的打造。

(2)教研活动助推

以“智慧”沙龙青年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组建学校科研团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训活动,为教师搭建平台,从而培养一批能够承担科研课题任务的科研“精英”教师;通过深入、持续地开展“打造升级版之每月主打星”这一学校教研品牌活动,以教兴研,以研促教,提高全员专业素养,实现“全员研究——精英研究——全员研究”的良性循环。

(三)达成标识

1、形成以“项目化管理”为基本原则,以“扁平化管理”为抓手的学校科研管理组织。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形成校本学研制度、课题管理制度、评价与推广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

3、将科研板块纳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形成课题资源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4、完成《“三开”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文化的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以及总结与推广工作。

5、完成至少3个教育科研课题(包含部、市、区级)的申报立项与实施等工作,注重过程性的规范管理。

七、多姿多彩焕活力:体卫艺科,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目标

体、卫、艺、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营造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活泼健康、乐学好思、精神富有”的培养目标,学校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高雅的审美情趣,能怀着积极、美好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事物作为体、卫、艺、科工作的出发点,立足在“开馨果”基本学科课程,拓展在“开欣果”兴趣拓展课程,活动在“开新果”综合实践课程,在566校本课程中开发“会书画,懂音乐,爱科学,乐动手,善运动,赏美文 ”六大类科目;在校园文化节中搭建艺术、体育、科技的活动舞台,拓宽培养渠道、创设教育环境、提供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技能、素养全面提升;多元智能协同发展。

(二)路径措施

1、把好方向盘

坚持把体卫艺科工作看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体卫艺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好方向盘,做好四件事:第一,把体卫艺科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第二,建立健全体卫艺科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第三,把体卫艺科教育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真正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第四,体育工作坚持强身健体、放松身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艺术教育坚持以艺启智、以艺怡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操;科技教育坚持知识创新、能力创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开齐开全体卫艺科的基本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兴趣课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体卫艺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抓住关键点

(1)抓住发展的支撑点——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校目前有体育教师6名,美术教师 4人,音乐教师 5名,卫生老师2名,心理健康教师1名,他们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已然成为了学校创建体卫艺科教育特色的骨干力量。为了夯实师资这一学校体卫艺科工作的支撑点,学校通过加强培训、落实教研、分别制定体育、艺术、科技教师考核条例等,把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导体育活动、艺术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与取得的成效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鉴于体卫艺科工作的专业性,只要是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学生特色发展的学习机会,请进校门来指导,送出校门去取经,让教师们在学习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创特色项目

兴趣类的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收获综合修养的重要平台。武宁路小学作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上海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在体、艺、科领域打造了不少特色品牌项目,诸如体育类:高尔夫、棒球、足球、国际象棋、健美操、射箭……音乐类:民乐、管乐、舞蹈、戏剧、声乐、茶艺……美术类:书法、版画、儿童画、剪纸……科创类:车模、乐高、3D打印、无人机……我们清楚,开展这些项目,开设这些课程的定位不在培养体育家、艺术家、科创家,而是在用丰富的校园生活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健康的身心、高雅的素养、创新的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建品牌项目贵在持续发展,未来五年,学校为满足项目运转所需,会坚持投大量资金、聘专业指导、建专用教室、营学习氛围,不忘初心,推动兴趣类社团助力学校体卫艺科教育的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实现系统化

(1)组织系统:建立“一个组、三条线、四大块”的组织系统,即:校长室牵头成立体卫艺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顶层面的宏观管理;德育处、教学处、大队部具体协调落实,进行中层面的中观管理;体育组、艺术组、科技组、卫生室实施操作,形成基层面的微观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建章立制,规划近、中、远期工作,全面调控体卫艺科工作的实施;德育处、教学处、大队部侧重于常规管理,包含活动设计、项目研发、考核评估等;体卫艺科各组室侧重普及层面,如:校园活动的组织、社团活动的推进、竞赛活动的开展等。组织健全,条线分明,职责明确,才能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实施系统:建立“双性统一,四位一体”的实施系统。“双性统一”指学科教学的规范性、特色项目的示范性有机统一;“四位一体”指学科教学为主体,夯实艺、体、科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566兴趣课程为拓展,满足学生兴趣;社团活动为延伸,培养艺体科尖子;文化节为平台,提供施展才艺的空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在学科教学领域,我们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自然课程;认真实施三课、两操、两活动;在保证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知识,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在自然课中渗透环境卫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保证艺术、体育、科技、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加强相关学科的教学管理,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保证学科教学的规范化。艺卫体科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根据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组织教学。夯实基础,提高兴趣,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在566兴趣拓展领域,我们开设科技环保、艺术表演、动手制作、运动健身、红十字公益等类别的兴趣拓展活动,每周两节,统一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330以后的兴趣类社团活动则是辅优培尖的阵地;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展的校园艺术节、校园运动会、校园体育节、校园科技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施展才艺,满足成就感的舞台。

(3)保障系统:未来5年,逐步对操场、走廊、宣传廊、各专用室、形体舞蹈房、创新实验室、乐队排练厅等按专业要求进行整修,每年不间断添置高尔夫、棒球、足球、民乐队、管乐队、3D打印机等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设备,服装。以优越的硬件为学校的体卫艺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此外,为了保证体育、艺术、科技社团的教育质量,在配备本校艺术、体育、科技专职教师整体带团的基础上,继续聘请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棋协、上海市高尔夫协会、元智科学、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专业师资每周来校定期指导。

(三)达成标识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市、区合格标准;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率达100%,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以上。

2、学校生命教育开课率达到100%,配齐教材,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教案、上课符合相关要。

3、学校艺术节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艺术类的兴趣拓展课程学生参与率达到50%以上;艺术类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30%以上,艺术团队与社团学员能在市、区两级的各类艺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等地;学校蝉联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

4、学校科技节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科技类的兴趣拓展课程学生参与率达到40%以上;科技类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15%以上,科技社团与社团学员能在市、区级科技类比赛中获得佳绩,学校通过“国际生态学校”复评。

5、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每年的区级“体教结合”、“阳光体育大联赛”评比中保持良好的成绩。

第四部分  重点与亮点

《武宁路小学智慧校园评价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

一、实验项目价值

武宁路小学基于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教育改革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同时又作为普陀区首批“零起点教学”项目的试点校,如何在“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的大环境因素影响下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评价手段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武宁路小学拟研发智慧校园评价系统,即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点的评价方案,明确学校各学科在学期、单元及日常等各个阶段的评价安排,为学生创建系统、科学、动态的过程化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等第制评价。与此同时,在评价系统建立、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和优化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指导和规范教师的评价行为。

1、形成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等第制评价

学期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分别从课堂和课后两个评价模式中动态地收集数据,然后再通过系统后台对数据加以系统地统计、整理与分析,最终按照《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小学低/高年段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的要求,在学期结束时形成对学生科学、系统、公平的等第制评价,淡化一考定成绩、定表现的局限性,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2、健全和优化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

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使武宁路小学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优化。

3、指导和规范教师的评价行为

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使用会为教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全校教师评价工作的效率,也可以保证教师评价工作的质量。

4、共享评价数据

学期末,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查看班级数据汇总,进而对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全面综合的剖析;作为家长,学期末可以收到教师从系统后台整理和分析好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孩子本学期动态化的表现,科学、直观地让家长了解到了孩子的优势,和尚待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校方,则可以借助后台各类数据,作为对教师开展绩效、评优等工作的依据,也可以发现教师在评价工作中的特性,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讨,更可以对学生的各类表现性数据进行深化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策略相结合,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各项评价指标。

二、实验项目目标

1、开发智慧校园评价系统

开发武宁路小学智慧校园评价系统,包括:设计各学科、各年段的评价指标,研发智慧校园评价平台、手机APP、学生芯片卡等。

2、建立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使用机制

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使用机制应该逐步细化和规范化,并形成文本性资料,纳入学校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案之中。例如,学生需每日佩戴芯片卡,教师需运用手机APP对学生的各类表现进行常态化的跟踪评价,学校则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等。

3、形成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相关文本

制定各学科、各年段的评价指标,并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丰富和调整指标的维度和细则,形成科学的学科评价标准体系;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断梳理思路,总结经验,汇总形成智慧校园评价系统设计与实施的相关专著;积累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优秀案例,编纂形成案例集。

三、实验项目内容

1、针对国内外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评价工作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期刊、杂志、书籍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在小学评价工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为本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2、设计相关问卷,了解本校评价工作的现状

引入专业教育评估机构,设计基于本校评价工作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对我校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提供真实、科学的判断,为学校推进项目研究提供依据。

3、建立全年段全学科覆盖的标准化评价体系

标准化的评价模式不仅会为全校推广带来极大的便捷,还会大大提高全校教师评价工作的效率,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我们可以集中各学科骨干教师通过研讨制定出各学科各年段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在统一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评价维度下,再通过研讨制定出该单元的评价内容,和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4、探索学校运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实践研究

(1)运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健全和优化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

(2)运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指导和规范教师的评价行为。

(3)运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科学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4)运用智慧校园评价系统,收集、处理、分析各类评价数据,并加以科学有效地运用。

5、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制度建设

制度保障是智慧校园评价系统实施的有力保证。学校为保证评价系统能够顺利开展及有效地延续下去,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在评价系统中的管理职责;教师在评价系统中的使用流程和操作规范。同时也要对评价系统实施中的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和调整,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智慧校园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四、预期成果

1、汇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各类文本资料。

3、形成《武宁路小学学科评价标准》。

4、建立智慧校园评价系统——花儿朵朵”评价平台。

5、形成《武宁路小学智慧校园评价平台操作指南》、《心“芯”相应,评价促进儿童发展》案例集。

第五部分  机制与保障

一、胸怀大局,科学设计规划

首先,认真组织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仔细钻研学校办学、教师发展、教育质量的相关标准,从源头上找到学校发展目标的依据;

其次,组织开展向兄弟学校学习、取经的活动,树立可触可感的学习对象;

第三,现状分析,查找差距,从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德育管理、学业基础、教育科研等方面仔细剖析,梳理存在的问题,根据校情进一步明确规划的可行目标与实施方法。

第四,按照规范的程序保障文本的形成: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在调查讨论、征求意见后,着手撰写初稿——初稿经行政班子、教职员工讨论——汇总反馈意见后,修改并形成初步的定稿——再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定稿经校园网公示并择日执行。

学校发展关系每一名师生的切身利益,师生家长的参与讨论,教职员工的举手表决,为规划的高质量执行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行有格局,有效实施规划

1、服务保障

1)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打造一支“公正、民主、务实、创新”的班子集体,要求学校管理团队严格自律、真诚待人、精干高效,保证规划的有效决策和实施,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2)引进竞争制度,激活干部队伍。设立中层干部助理岗位制,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上岗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中层干部述职、竞聘等形式打造一支鲜活、有生气的管理团队,更好地为学校、为教师服务,保证规划的执行力度。

2、执行保障

1)本轮规划的执行,校长作为总负责人,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系统,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建立管理与研究团队。

2)注意规划的过程管理。将规划转换为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条线工作和重点发展项目的年度达成检测,每年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向教代会通报,主动接受教代会监督,确保本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有序推进、分步落实。

3)加强学校党支部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方向指导与监督保障功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为实现规划目标共同努力。

4)教代会发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及时反映教职员工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规划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学校重大决策均通过教代会讨论决定后执行。

3、资源保障

1)教师资源的保障。首先,加强教师自律教育,我们要求教师自觉遵守学校制度,力求不断进取;其次,学校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倾全力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与教师的合作,力求群策群力,促进学校新一轮发展。

2)教育资源的保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科学配置、高效使用。在学校设施设备基本达标的基础上,争取将这些设施设备最大化地为教师、为学生所用,即不仅管好它,更要用好它。

3)社会资源的保障。利用网络、影视、图书馆、少科站、自然和人文景观、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通过多样的活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借校外教育资源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4)学生、家长资源的保障。有效开发学生和家长资源,通过各种活动,将学生和家长的智慧吸收到学校发展之中,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校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力量。

4、技术与经费保障

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开发“智慧校园”平台的信息传递、交流、发展功能,加快信息传递、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此外,学校在规划实施期内,对所需设施、各项奖励、活动经费等进行预算,确保本规划的有效落实。

三、立足全局,合理监控规划

1、确保教代会对学校规划实施的监督,每年一次对规划的阶段自评报告进行审议,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科学、民主的校内评议;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建立条线工作(项目)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提出明确的年度目标、主要措施、达成标识以及责任人,作为阶段评估的参考,保证规划有步骤、高质量地完成。

3、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听取家长对学校规划执行的意见;结合校务公开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社会监督机制。

四、统筹整局,划分实施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现状分析,总结经验,查找差距,确定目标,制定规划。

2、规划实施阶段:目标分解,责任分工,规划措施,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3、规划总结阶段:落实情况,全面梳理,经验不足,及时总结,推进发展。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既是对前三年学校发展的梳理,又是对学校未来五年勾画的发展蓝图。学校在发展中不忘传承,在传承中不忘创新,在创新中不忘初心。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匠心精神,精于细琢,在于专注,成于坚持;匠心精神,始于意识,作于点滴,成于价值。在新一轮规划实施的未来五年,全体武宁人将始终践行“精于质,匠于心,践于行”的学校精神,塑“开心、开放、开创”的学校形象,在“开架式教育”的品牌建设路上——

以理想为基础,用“匠心”浇灌坚守与专注;

以思想为动力,用“匠心”推动前行与发展;

以创新为引擎,用“匠心”实现突破和超越。



[1]出自《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释为:使心窍开通;使眼睛明亮。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


[2]汉·王充《论衡·艺增》:“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3]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与汝开心,将来必保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