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
作者: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0年1月2日

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

教学成果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是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长期博弈过程中的一种选择。2005年,学校在“开架教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小学生生活质量”的校本研究。在研究中经常遇到“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与“时间缺乏”的矛盾,使“丰富生活”可望而不可及。教师“抢时间”,家长“赶时间”,学生“没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康休闲等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学校面对“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与“解决减轻学生负担”的现实问题,以“可支配时间”为切入口,进行“减负增效”的保障研究。

随着实践研究的推进,学校越发感觉到时间对学生发展来讲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制约因素,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涵需要。2010年,学校扩大了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外延与内涵的研究,重点探索了以下四方面问题:(1)学生可支配时间都到哪里去了?(2)如何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体验、消化自己所学的时间,而不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3)学生有了可支配时间后可以用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4)学生能否保证“失而复得”的时间不至于“得而复失”,也就是让时间保值,在保值的基础上有所增值,从而达到在“给”时间中“减负”,在用好时间中“增效”,以此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一是,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依法保障学生学习权的同时,保障学生的睡眠、娱乐、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裕的可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一切爱好、兴趣、特长。二是,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从根本上提高教与学的效能,还学生可支配的时间。三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好时间,如对时间的规划、分配与管理,从而体验到事半功倍的甜头,不仅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且也为教师赢得更多专业发展的时间,从而形成师生“减负”的良性循环。

课题研究对于中小学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地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明确路径、建构框架

“可自由支配时间”一般是指由时间拥有者自由安排、调控和驾驭的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我的时间”。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通常是指课内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时间和自学时间,课外包括:起床后至课内的支配时间,以及课间十分钟、午休、放学后至睡觉前,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由学生自己支配、利用的时间。这里的“自由”不是放任自由的,而是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

课题研究目的: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瓶颈问题为抓手,以“提高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生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实践研究。

研究的主要路径是从保障和利用的角度来探索解决学生校内外可支配时间的问题。见下图:

研究框架(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给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研究是一项基于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互补的一项学校综合改革的实践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5年10月-2010年 7月

本阶段对学生可支配时间与学生发展关系的问题重点进行了文献研究,学生可支配时间拥有与支配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数据的调研(1)问卷调查:了解3—5年级学生对“可自由支配时间”拥有与利用的现状与家长对这些学生可支配时间的分配、支持与指导的现状调研,关键是厘清问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针对一年级学生时间概念较模糊的特点,开展“5分钟能做什么”的时间测试,使抽象概念具体化。(2)课堂观察:通过85节各学科实践课,揭示有效教学时间被无意识“浪费”的现象,并推出相应的“八大”改进策略。(3)个案研究:分析百名学生可支配时间的能力与学业发展的关系,通过解剖麻雀,提高分类指导的实效性。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与策略:初步形式了学校566课程体系的雏形,课堂教学的“六为”“六突”“四保证”;作业设计的“一精、二活、三导向、四分层”。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3年7月)

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重点探索了优化管理、优化课堂、优化作业的“给时间”的保障研究。如,从浪费时间的现象中找出优化教学时间的八项策略;教材删繁就简、合理重组与统整的研究;开发汉语拼音微视频,1至3年级小学数学导学的相关的微课程、微视频,解决1对1的拾遗补阙的问题,开发校本作业指南《开心天天练》,力求做到课课清、单元清,提升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优化管理提升教师减负增效的责任意识,加强家校互动争取家长的支持意识,解决盲目送孩子参加外辅和盲目给学生加压的问题。优化时间重组与管理,推出阳光“一小时”课间大休息,周末半日566活动的实践研究。研发566电子化护照,并对拓展性课程进行数字化管理。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8年3月)

学校(1)梳理了前期研究成果,突出本次研究的重点;(2)将 “给”时间的“三化”研究调整为“五化”,即增加了“优化教材”“优化评价”的研究;(3)原研究在“用”时间上相对薄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同伴的影响作用发挥不够,在本阶段研究中有所强化,并积累了若干学生的案例。通过校内外结合、上下互动、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营造守时、惜时、用好时间的氛围和环境。(4)形成了《用好时间是智慧的》研究成果;举行了多项研究成果介绍、应用、推广等活动。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1.对可支配时间的认识

通过文献研究,认识了可支配时间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如马克思很重视闲暇时间对社会、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课题研究厘清了可自由支配时间与不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内涵联系,提出了小学生可支配时间除了具有一般时间的特点外,还具有平等性、主体性、律他性、差异性的特征。“自由时间”是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有效教学理论为学生赢得了发展的时空;闲暇理论开阔了学生可支配时间利用的视野和价值,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可支配时间利用的关系问题,从而奠定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对可支配时间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认识

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必须从压缩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中来,或从被他人控制、驾驭的时间中来。前者是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学习中获得,后者是从学生自己善待时间中获得教师、家长的信赖中减少控制、驾驭中来。要“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教给学生利用好可支配的时间就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好奇,充满情趣。

(二)主要观点

1.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学生对可支配时间的利用差异,会带来了发展的差异。研究验证了2003年Billie和Irit提出的成绩优秀学生比中等生更会规划时间和管理时间。课题研究对现阶段中小学推进“减负增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学校主导、家校合力是保障学生拥有可支配时间的前提。学校通过“五优化”策略等,提高了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有效作业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可支配时间。家长互动、齐抓共管,避免了学校做“减法”、家长做“加法”或相反,都无济于事。

3.学生“怎么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发展的素质与水平。时间管理倾向折射了一个人的人格差异,决定着其未来发展的好坏。积极的、健康的休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品质和品位,相反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研究提供的丰富课程、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快乐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怎么用”时间的视野,促进了同伴的交往与影响,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学生会用、用好时间的方法具体、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从在教师、家长指导下学会用时间,到主动支配好、用好时间的过程,验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用好时间的关键,学生兴趣爱好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学生通过时间计划、作息安排、列时间清单,“金点子”活动,“我的寒假我做主”,16分钟轻松管理每一天等,提升了自主能力,赢得了更多发展自己兴趣的可支配时间。其指导方法具体、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主要成果

1. 现状调查,分析学情:学生的可支配时间到哪里去了?

“学生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到哪里去了”是研究本课题的前提。根据实证研究获取的数据: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安排中被父母安排的占51.33%。父母给孩子可支配时间情况为:半小时之内31.14%,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内42.62%,全部时间由孩子自己掌控的比例在10.61%,但这部分学生一种是会管控时间,家长比较放心,还有一种就是家长放任不管。其次,以每天的晨会为例,90.71%的学生表示自己充分利用了每天8点到8:15分的晨会时间,但就具体是怎样“充分利用”的,76.11%选择参加早读,13.27%选择在座位上看书或做作业,7.96%表示在教室里休息,0.88%的学生表示到走廊或操场上去玩。在课间休息和午间休息中,20.35%和25.66%的学生选择在课间十分钟和午间休息时进行除选择项以外的自由安排,而其中80%的学生在其他安排的内容中填写了“完成各科作业的订正”。由此可见,完成各科作业是学生在可支配时间内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且涉及学生面广量大。学生对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最喜欢率分别是12.5%、15.9%、12.5%。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的只有21.4%,低于上海市35.08%的平均水平,67.2%的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第一选择是“回家做作业”,60%的学生认为“最烦恼的事”是“学习负担重,作业太多”,30%的学生认为应“减少作业量,减轻负担”,26.1%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中有一些空闲时间,20.9%学生喜欢读课外书,23.4%的学生有时间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跟据上述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作业负担重,睡眠严重不足,有时间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读课外书的学生比例低。因此,这为解决“学生时间从哪里来”奠定了实践研究基础。

2.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哪里来?

(1)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转变观念中来。研究初期:在“要不要给学生时间”的问题,引发了“鱼与熊掌”能否兼得的争辩。反映了给学生可支配时间背后的理念问题,转变教师的理念就要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前者是达成共识、后者是落地生根。校长在“鱼”与“熊掌”的博弈中引导教师学习领悟“学生为本”的真谛,鼓励教师试水与坚守。研究中期:课堂上给了学生可支配时间后,一开始学生也不习惯,特别是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心不在焉”、“做小动作”......于是,“课时紧、不够用”的现象有所回潮。为此,组织教师开展课例研究与研讨,解决什么时段给时间,给多少,做什么,怎么用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四时段”给时间的细节指导策略。研究后期:结合课例,开展“五个一”的教研活动,使“有效教学”“有效作业”的研究常态化。

(2)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优化管理中来。一是,完善了“五项”机制,即责任机制、制度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和家校互动的机制。加强监督与检查,保障不挤占学生的课间、课余休息和活动的时间。二是,优化时间重组与管理。如,阳光“一小时”课间大休息的创生。三是,利用网络平台,研发自主化的选课平台、数字化的全程管理。四是,密切家校联系,劝说家长不盲目送孩子参加外辅,不盲目给学生追加过多作业。

(3)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来。从浪费时间的现象中推出了“四保证”的教学要求和“八大”改进对策。重点探索了“零起点”汉语拼音微视频辅助学生“学”的实践研究;开发1至3年级小学数学导学的学案,相关的微课程、微视频,解决1对1的拾遗补阙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有效用好可支配时间的“四段式”细节指导策略,编制《小学语文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手册》,提升了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4)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优化教材中来。基于课标、整体把握教材、单元重组教材或跨学科统整。如,以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为例:教学时将《威尼斯小艇》、《悉尼歌剧院》《令人神往的日内瓦》三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展开教学,均为精读课文,安排2课时。建议将《一座铜像》、《圣诞老人的故乡》两篇课文作为一个小整体依次进行教学,《一座铜像》作为精读课文,安排2课时,《圣诞老人的故乡》则作为自读导学的课文,安排1课时;删繁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如三年级《面积教学》用图形涂色代替数方格;活用教材、适度拓展,如教学《荷兰的花》与组织学生观摩郁金香花展相结合。如教学“四留白”留更多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和感悟。

(5)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分层、有效作业中来。变统一作业为分层作业,给学生自主的选择;变统一完成时间为长、短作业的结合,给学生留有空间;设计跨学科综合主题作业,提升学生作业的兴趣;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帮助学生排解作业中的问题。

(6)学生的可支配时间从优化评价中来。开发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花儿朵朵”校园智能APP的及时评价与应用的技术研究。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3个维度进行分项评价,及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提升学生的学生动力、学习自信与学习效能。

3.拓展平台、开阔视野:学生有了可支配时间可以做什么?

(1)从基础型课程中习得多种学科素养与多种学科技能;从拓展型课程学习中延伸、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探究型课程实践中玩转创意,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如,生活中细菌监测(细菌培养基的利用)。

(2)融入社区生活,在丰富社会实践中学会实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健身休闲,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

(3)快乐的课余生活以及师生共创的快乐晨锻、快乐课间、快乐午间、放学后的快乐社团、快乐双休日、快乐节假日和快乐寒暑假的体验,丰富了课余生活,增进了同伴的交流,增长了才干、开阔了健身休闲视野。

4.家校互动、师生联动:指导学生如何学会用好可支配时间?

(1)营造守时、惜时、用好时间的氛围和环境。(2)组建了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团队、班主任指导团队、“百名好家长”学习共同体和家长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讲座、主题论坛等活动。(3)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同伴有效利用时间的榜样示范作用.(4)关注差异,区别化的指导策略。如,行为拖沓者,规定学习时量;注意力分散者,改换学习环境等。(5)利用“武彩报”、“武彩微信”等平台,弘扬教师、家长、学生的好理念、好作风、好做法,促进学生养成守时、惜时、恪守时间的文明。

5.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引导学生自主用好可支配时间?

(1)倡导 “八个好习惯”;(2)提升学生时间支配的意识与执行力。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生活劳动、休闲健体,收集“惜时名言”,征集“我的时间我做主”案例和“利用课余时间的金点子”,写“周末时间日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有序安排,认真执行,及时沟通与反思小结,增强学生用好时间的自主性和自觉性;(3)引导学生用好适合自己生物钟的最佳学习时段;(4)创设良好的学习心境、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研究中我们提出16分钟轻松管理每一天的智慧:上学前花五分钟,列出学习清单,今天要完成几件主要的事;每节课后花一分钟,一天6节课6分钟,重新聚焦上一节课是否专注、有成效否?下一节课如何做更有效?然后深呼吸、放松一下;放学前花五分钟,如实反思自己。今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学到了什么?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什么原因?想让明天变得比今天更好,明天还要注意什么?即简单的梳理、短暂的提醒与反思、及时的改进与坚守。(5)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引导学生学会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四)适用对象

本课题研究成果适用于中小学减负增效,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五)成果形式

1.校本作业指南《开心练练看》。

2.与区教研室合作完成《基于学习品质提升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案例集。

3.《拥有时间是幸福的——学生在校开支配时间的开发与利用的校本研究》,孙纳新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公开出版)。

4.《有一种教育叫快乐》,孙纳新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公开出版)。

5.《用好时间是智慧的——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孙纳新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效果与反思

(一)应用效果

1.研究形成的保障机制与策略对减负增效是相对有效的

本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五项”保障机制有效地保障小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八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时段“用时间”的细节指导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88.7%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提升明显,9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评价较高;校本《开心练练看》《基于学习品质提升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等研究,减轻了学生负担,提升了作业的兴趣和作业的品质。8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获得了保障,且指数高于区的30%;80%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小,且学习压力指数小于区的30%;90%以上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较强,且指数高于区的10%;学生在一小时内完成作业的比例由26.99%增加到40%。(数据来自于市教研室和市教委基础教育监察中心的绿皮书)

本研究所总结提炼出的经验、方法与措施均能缓减学生可支配时间“被挤占”“被过度控制”的现象,对基层中小学的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研究基本解决了学生“怎么合理用时间”的问题

丰富的课程、多样化的活动,深度的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快乐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怎么用”时间的视野,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阅读、艺术、体育、科技的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在丰富经历和多样化生活体验中习得的方法与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当下及以后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研究解决了学生有了可支配时间“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用儿童的语言也就是“玩什么”、“怎么玩”的途径和方法是富有创意的。

3.研究解决了学生“会用”时间、“用好”时间的自主管理的方法

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的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快乐指数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学生与老师、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守时、惜时的好习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本来时间意识较淡薄的学生,也能从最基本的“集中注意力”“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起。学生在用好时间中自主意识、自主管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使减负增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二)成果辐射与影响

本研究对现阶段中小学推进“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推广价值。《新闻晚报》、《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媒体曾先后以《沪上一小学新学期减负下猛药”》《我的六一我做主》《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与利用的实证研究》为题对学校的举措进行了报道。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市教科普教所、市教研室对学校566校本课程市级展示活动,以及市级作业研究现场会给予高度评价。校长家庭教育寄语是多年家教和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她勉励家长“牢记‘六三三’,做个称职的家长”,字字入耳、入心、入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为此动容。因此,在短短时间里粉丝达十万之众。“中美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比较”论文刊登于2012年6月10日,上海教育,并先后被转载46次。2011年起,研究成果先后被奉贤区肖塘小学、松江区九亭三小和嘉定区望新小学部分采纳与应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拥有时间是幸福的》和《用好时间是智慧的》姊妹书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应用与推广。2018年2月5日,其结项成果经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办鉴定为合格。

(三)问题与思考

1.“给”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研究,无论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升学竞争、校外辅导班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家长总是在“舍”与“得”中呈现钟摆式的游离。因此,本成果申报不是研究的终极,而是研究的新起点。学校将在“四个优化”的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推进优化评价的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更有效。

2.培养学生用好可支配时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最终的追求。学生能用好时间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家长。学生是用好自己时间的主体。因此,在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成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发更多学生用好、用活时间的自觉性。(7886字—7976字)